GRC(玻璃纖維增強水泥)裝飾制品由于造型復雜,規格尺寸變化多,在對其進行物理力學性能檢驗時,很難采用一種統一的方法,通常只能采取對平行試件進行物理力學性能檢驗的方法,通過對試件的檢驗結果了解生產過程中材料的配比和工藝控制情況。
GRC物理力學性能主要包括抗壓強度、抗彎極限強度、抗拉極限強度和抗沖擊強度。對于抗壓強度,國際GRC學術界把垂直于纖維分布面時的受壓狀態稱為面外受壓,平行于纖維分布面時的受壓狀態稱為面內受壓。一般情況下,面外抗壓強度大于面內抗壓強度。與未加纖維的水泥砂漿相比,GRC的面外抗壓強度可提高10%~15%,而面內抗壓強度由于纖維的層間分離作用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制作工藝的不同對抗壓強度有明顯地影響:用噴射工藝制作的試件,不同方向受壓面所顯示的抗壓強度可相差30%左右;用鋪網法制作的試件,其面外抗壓強度與面內抗壓強度相差不大;用預混法制作的試件,纖維為三維隨機分布,基本屬于宏觀各向勻質材料;用混合法制作的材料,其強度方向性與短切纖維的摻入方式有關。日前通過專家審議的《玻璃纖維增強水泥(GRC)裝飾制品》建材行業標準對根據試件的成型工藝和試件的外觀情況來判斷抗壓強度有明確規定。
抗彎極限強度是指由于玻璃纖維的增強增韌作用,GRC材料的抗彎荷載達到值后仍然能夠承受部分外力,試件仍然可保持完整性。在雙點加載的抗彎曲試驗中,荷載值隨加載時間在初始階段呈線性提高,達到比例極限后,荷載值與加載時間變成非線性關系,此時荷載值隨時間延續仍然不斷提高直到達到較大值,此后荷載值隨時間的延續呈非線性下降,檢驗中以將彎曲試驗過程中出現的荷載值(極限荷載)作為抗彎性能檢驗結果,從中計算出抗彎極限強度。
抗拉極限強度的檢驗對試件的規整性要求非常嚴格,否則在試驗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心受拉或在夾持部位斷裂,內在質量好而且外形規整的試件在拉伸過程中常常表現出多縫斷裂,每出現一個裂縫都對應一個拉伸荷載值,通常試件在完全失去抗拉伸能力的瞬間所承受的拉伸荷載比較大,以大拉伸荷載值作為檢驗結果,計算出抗拉極限強度。
抗沖擊強度實際上反映的是材料的韌性或材料抵抗外力沖擊的能力,抗沖擊強度大,說明材料的韌性好。
多年來,從我們對所有接受物理力學性能委托檢驗中發現,許多GRC制品存在網格布的保護層和鋪放位置不合理、制品的密實度不夠、水泥砂漿拌不均勻或缺乏足夠的養護時間等問題。網格布保護層太薄或太厚都不能獲得良好的力學性能,太薄難以使纖維與水泥基材共同承受外力作用;制品密實度不夠直接表現為纖維與水泥砂漿之間的粘接強度低,在一些試件的破壞斷面上可輕松取出玻璃纖維,說明在生產中沒有密實措施;有些試件破壞后斷面上有很多粉塵,原因可能是水泥砂漿拌不均勻成養護。